国际民航研究院第一次理事会暨揭牌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半年前
航空圈讯 中国商飞消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制造强国和交通强国建设工作部署、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创新、开放、合作、共享”的民航高端国际合作交流平台,2024年2月4日,国际民航研究院第一次理事会暨揭牌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文博楼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奚立峰,副校长张兆国;中国商飞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贺东风,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周新民,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吴永良;中国民航局原党组成员、国际民航组织前秘书长柳芳,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汤文侃,中国民航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新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党委常委、民航监察员培训学院院长郭仁刚,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宝树等领导、专家出席活动。活动由奚立峰主持。
会议通报了国际民航研究院筹建过程、工作章程和理事会成员等有关情况,表决通过了研究院工作章程,举行了揭牌仪式,标志着国际民航研究院正式成立。
丁奎岭在致辞中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发展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丁奎岭指出,2023年C919投入商业运营,这是举国同庆的大喜事。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商飞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交流,而今双方的合作即将开启新的篇章。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调研沟通,双方对共建国际民航研究院的目标和途径达成了高度共识,希望通过专业培训、智库建设、学历教育等形式,构建多维度融合发展的开放协作机制,推动国产飞机走向国际市场,提升中国民航的国际影响力。
丁奎岭指出,在专业培训方面,国际民航研究院将紧扣国产商用飞机国际化运营、民航前沿技术等热点,打造“一带一路”航空高级研修培训品牌,培养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在智库方面,将聚焦民航企业国际化战略、民航产业发展趋势、前沿科技等领域,组织国际民航学术论坛,搭建交流分享平台,助力中国民航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在学历教育方面,将选拔国内外潜在客户和民航从业人员来研究院工作学习,为“一带一路”国家民航从业人员拓展国际化视野,推进国际航空业相互借鉴,实现共同发展。
贺东风在讲话中指出,经过15年不懈努力,C919大型客机实现国内首航、ARJ21支线客机实现海外首航,大飞机进入了规模化运营、国际化开拓新阶段。中国商飞和上海交通大学在民航局指导下,策划成立国际民航研究院,旨在打造一个“创新、开放、合作、共享”的民航高端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汇聚民航全产业链、创新链的力量,推动我国民机制造业和民航运输业进一步融合发展、推动大飞机加快走向全球。
贺东风强调,这是一个面向国际的新舞台。一方面,中国民航的“硬实力”不断壮大,需要进一步向国际社会展现在政策、标准、规范等方面的“软实力”;另一方面,国产飞机走出国门,面临很多新课题、新挑战,亟待加强国际合作研究。这是一个促进交流的新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集聚飞机制造商、国内顶尖学府以及民航系统院校等各方资源,通过交流和培训,不断扩大在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下一步,要积极探索平台建设。工作组成员要密切配合,持续完善研究院的内部治理机制,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民航研究院。要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抓好专业培训、智库建设和学历教育三方面业务,围绕大飞机和中国民航走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成果,不断提升影响力。
柳芳表示,随着大飞机事业发展,中国民航业进入了航空运输业和航空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国际民航研究院的成立可谓生逢其时,将来大有可为。为进一步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助力大飞机走向海外,国际民航研究院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坚持高起点。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通过汇聚国家部委、地方政府、航空运输业、制造业以及相关院校等各方面资源,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国际一流研究机构。二是积极主动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服务交通强国、制造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国际民航研究院要聚焦民航业和制造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工作,不断提升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三是要坚持全球视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民航业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需要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国际民航研究院要积极吸纳海内外专家学者,充分运用专业培训、高端论坛、学历教育等多种渠道,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民航人才,在推进中国民航业发展的同时,为全球民航业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公司总部有关部门及所属单位领导参加活动。(文/陈伟宁,图/管超)